
————
最近,我们今年度最重磅的图书之一《伟大的唱片封面》出版了,做这本书,整个编辑部都死了无数的脑细胞。这本制作周期来比《流浪地球》还长的书究竟经历了什么?来看看责编的编(吐)辑(槽)手记:
亚克力版/函套版/裸书版三个版本
给等不及看文章的朋友可以先
展开剩余93%《伟大的唱片封面》这本书的立项是在遥远的2021年。
《流浪地球》每部的制作周期也才三年。那为什么这本书会拖这么长时间呢?
接手这个项目的时候,我觉得这书(在策划层面)非常简单。它的原版是长这个样子的:
原版书名直译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唱片封面”,看起来就有《新华词典》那种简洁、权威、不容置疑的架势。
内容是由3位著名音乐作家领衔50位行业顶尖设计师、制作人、音乐人组成的评审团,甄选出60年间各个流派的270张最具影响力的专辑封面。书里的结构是以10年为一个阶段,每个年代再按照不同音乐流派进行分类,比如爵士、摇滚、流行乐等等,条理清晰。每张专辑都有一个正面标准照,下面是发行年份、国籍、制作公司、封面设计师等信息,再加上一段评委团点评。看起来就是那种专业性很强,理智、中立、客观、权威的图鉴书。
那么,精装加上越重越好的铜版纸,请专业人士审译推广体现权威,宣传语再整点270张啊50年啊30位专家啊之类的凸显严谨,标准大书套餐一份有请——
但不对劲。
随着对这本书的了解逐渐深入,我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从前言开始就不对劲了。作者一边介绍着自己的选择标准,一边指名道姓(指!名!道!姓!)地“拉踩”了齐柏林飞艇等知名乐队的封面品味,甚至直接用上了“不着调”“愚蠢”“陈旧”之类的词汇,哪有一点理性中立客观的大师风范。
“书中没有任何一张Yes乐队、齐柏林飞艇乐队或电光乐队的专辑封套,因为没有一位作者(或是编辑)认为它们具有伟大的艺术或文化价值。换句话说,它们的艺术风格和视觉设计并没有对后世的专辑艺术产生巨大影响。这些封套的设计根植于70年代早期和中期的浮华风格,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产物,看似引发宏大的幻想,实则像不着调的科幻小说护封。”
想来也是,这帮搞音乐的和搞设计的——尤其还是英国人——怎么可能始终保持理智、中立、客观的态度来完成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的内容风格很像一条著名的微博:那英老师的“妈的,最烦装逼的人!”有一种非常强烈的生命力和鲜活感。也就是说这不是一本冰冷的唱片封面图鉴,而是一本活人感很强的书。
为了揭穿这本书的真实面目,我选取了书中的一些封面,以几个互动问答题为例,邀请大家一块来感受一下这本书:
Q1:以下哪个封面不是来自平克·弗洛伊德的专辑?
在平克·弗洛伊德出道的上世纪60年代,唱片封面主要的主要属性还是商品包装,通常由唱片公司自己的设计师主持制作。平克·弗洛伊德是凭借他们巨大的商业成功获得了设计更加精致、更加个性化专辑封面的机会,是第二支被百代唱片允许聘请外部设计师设计封套的乐队(第一支是披头士)。
回到问题,答案是C。
这四张封面其实都是传奇设计工作室希普诺西斯在20世纪70年代设计的作品。其中 A是著名的迷幻摇滚专辑《原子心母亲》的封面。设计师在这里非常反常规地使用了一张既不迷幻,也不摇滚,也不原子的奶牛照片,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库布里克就非常喜欢这张专辑,希望在《发条橙》里使用其中的音乐,但被乐队拒绝了,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的乐曲在电影中被裁切和改编。但导演还是很喜欢这张专辑,最终把专辑的封面放进了电影里,就是Alex逛唱片行的片段。
btw,这张专辑我们也很喜欢,还在线下北京shifter酒吧以这张专辑封面为灵感为此书办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展。
B是《愿你在此》的封面。其实这张唱片的外面还有一个外封,长这样:
两只交握的机械手,背后是风、火、水、地四大元素。拿掉外封以后,才会露出B这张照片,灵感主题为“人们往往会隐瞒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害怕被‘灼伤(getting burned)’”。
这张封面是一个真实的摄影作品,是两位特技演员穿着西装,内有一层防火材料,被涂上汽油并点燃后,坚持了拍摄15张照片的时间。特技演员回忆说:“当风刮来的时候,火焰真的烧到了我的胡子。”
D是《动物》的封面,它也是一张半真实的摄影作品。设计师把一只12米长的充气猪被放飞到了发电厂上空,一支11人的摄影团队负责拍摄。可惜这只猪挣脱了控制,落在了一块田地里。第二天,充气猪再次升到空中。只不过当看到成片时,乐队成员们更喜欢第一天的天空,所以设计师不得不从第二天的成片中把充气猪剪切了出来。关于这个封面的解读,目前普遍认为这只飞天猪代表的是腐败、肮脏资本家,凌驾在代表大众工业的发电厂上空。
C也是希普诺西斯工作室设计的封面,但它不是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专辑,而是来自Yes乐队1971年的专辑《Fragile》。正如前文提到的,这个封面并没有出现在《伟大的唱片封面》正文中。因正如前文所说,它“没有对后世的专辑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产物”“像不着调的科幻小说护封”。
当然,作者已经很给Yes乐队面子了。他们还指名道姓地批评了另外一张专辑封面:
“赫伯·阿尔帕特和“蒂华纳”铜管乐队的专辑《鲜奶油和其他甜点》(1965)更是展现了那种精致包装下愚蠢的性别歧视,同样不予收录。这是因为在其发行的年代,封面上用一张与唱片无关的半裸女性照片已经是一种陈旧的把戏了。”
这也正是这本书“活人感”的体现。一般的图鉴书只会客观评价,或夸奖入选内容,怎么会直接批评呢,而且用的是“不着调”“愚蠢”这种非常刻薄的词汇。
Q2: 以下哪位女性不是专辑的演唱者?
这道题其实有点反直觉。
我们通常可能会认为,看起来简洁、自信的是专辑的演唱者,而卖弄性感的是唱片公司为吸引眼球聘请的模特,但这里不是这样的。
A选项是朱莉·伦敦的同名专辑《朱莉》,发行于1958年。书中是这样说的:
“当时的她受困于时代——女性歌手沦为‘歌鸟’‘婆娘’,甚至被冠以更难听的称呼,这样的时代背景致使朱莉的一系列封面都是挑逗性的。单从设计角度来看,《朱莉》是其中最好的一张,属于时代典型。”
这个封面反映的是1940年代末到1950年代的时代背景。二战结束,回归家庭的价值观盛行;另外冷战初期,社会上保守氛围浓厚。当时的女明星普遍走“优雅淑女”与“邻家甜心”路线,形象普遍被塑造得温柔、甜美、端庄或性感但“无害”,符合主流社会对理想女性的期待。
在音乐领域,女歌手绝大多数是歌曲的诠释者,词曲创作、制作,以及歌手的形象、曲风、宣传完全由公司包装决定,个人自主权极低。在行业决策层,比如唱片公司高管、经纪人、制作人中女性几乎缺席,女歌手普遍被视为“商品”而非平等伙伴。
B选项是《一位名叫达斯蒂的女孩》,发行于 1964年,书中写道:
“她的形象更是独特,休闲工装衬衫配牛仔裤的穿搭后来被大量模仿,这身装扮加上浓重的眼妆,打破了女歌手穿褶边连衣裙的传统形象。在那个年代,女人就连穿裤装都会引得路人难以置信地尖叫,这个造型的确惊人地超前。”
也就是说,虽然A、B两张专辑的发行时间只间隔了短短6年,但社会背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1960年代是民权运动高涨、反战运动兴起、性解放思潮涌动的时期。琼·贝兹等民谣歌手积极参与民权、反战运动,音乐成为社会抗议的武器,女性开始用歌声表达政治观点,颠覆了“甜心”形象,挑战性别规范。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A封面是大胆开放的,B封面是相对保守的。但对当时的人而言,B封面的大胆开放程度是远远高于A的。
C选项来自于洞穴乐队《活下去》。封面人物自信开朗,而且看起来很有动感,仿佛是歌手演唱时的抓拍,但其实她不是歌手本人,而是一位模特。书中是这样写的:
“摄影师给一位睫毛膏染花眼睛的选美小姐拍摄了一张朦胧的肖像,作为《活下去》的封面。这张封面与封底形成鲜明对比,封底是洞穴乐队队长科特妮·洛芙的家庭照片,照片中的她大约十二岁,穿着格子衬衫、黑色牛仔裤赤脚站在马路上微笑着。封面旨在让人们联想到女性胜利的瞬间与美丽本身一样转瞬即逝,而封底怯生生地冲着爸爸(拍照片的人)微笑的女孩则看起来充满希望。”
封底照片
其实洞穴乐队的主唱科特妮本人解释过这个封面的含义:“我往屁股贴胶布、往眼下抹痔疮膏才赢得选美,这就是女性胜利的真相!”,而封面和封底的反差是“女性从天真到被规训的残酷对比”。
D是艾迪娜·霍华德2004年的《再度》。这个封面和A一样走的是性感路线,但歌手的神态是有所不同的。书里写道:
“这张照片的奇妙之处在于歌手散发出的轻松而性感的气息。霍华德在拍摄场地几乎一丝不挂,这个场景有些尴尬,但她毫不避让的目光震慑着我们;她不是被注视的对象,这种凝视来自一位会思考、能感受而且有欲望的女人。摄影师也是女性这一点无疑增加了画面内在的信赖感。”
这几张封面展现了女性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而发生的变化。
最后一个问题,以下哪张封面的画不是出自专辑演唱者本人之手?
这个可以说是送分题,安迪·沃霍尔的香蕉实在是太有名了。 A是地下丝绒的《地下丝绒乐队与妮可》,书里是这样介绍的:
“米高梅唱片的鲍勃·威尔逊才是这个封套真正的制作人,安迪只是坐在那里看着,不知道该在录音棚里做些什么。这个封面成了摇滚乐的标志。它完成于1967年,当时嬉皮士认为吸食干香蕉皮会“上头”。当你从封面上剥离香蕉皮时,会露出一根阴茎似的粉色香蕉。这种形状的香蕉本身就已成为一种反主流文化的象征。”
B是一幅鲍勃·迪伦的自画像,专辑的名称也正是《自画像》。
如果一张专辑名为《自画像》,用一幅自画像当封面理所当然。这是迪伦的野兽派时期:画面粗犷且具有强大冲击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马蒂斯早期画作的影响。没有瞳孔的眼睛使这张脸看起来就像一张面具;狡黠的齐默曼(迪伦的原名)又一次成功地回避了透露他的个人信息。
“自画像”也是绘画领域的经典主题,我们也做过一本专门以自画像为主题的书。
鲍勃·迪伦的这幅自画像完全符合书中的观点:
"进入20世纪后,限制被彻底打破,镜子里所反映的东西被蛮横地改变了!不少画家甚至不再依赖镜子,不再直接地表露自己,而是凭借想象和趣味,抑或作为某种风格和手法的实验,以此达到自我表现的目的。于是,形象扭曲变形,成为虚幻的图像,或一个背影一个剪影,一双手一双脚,作'我在这里'的暗示。……在这个独特的自我世界里,越来越多的画家热衷于表现创造性的自我。"
自画像是孤独的、内向的艺术。任何一个时代的画家,不论他有怎样的经历、怎样的性格,当他临镜自画的时候,他所唯一面对的是自己,无一不发出“我是谁”的个体生命的追问。
C专辑《行星波》和B一样,出自鲍勃·迪伦之手。
D《乔·夸特曼爵士和自由灵魂》这张专辑相对不太有名,我们来看看书里是如何介绍的:
“这一张20世纪70年代的深度灵魂乐经典之作,是乔爵士和自由灵魂乐队发行的唯一一张专辑,或许封面给出了他们未获成功的线索。乔爵士画的封面是一幅来自“自由灵魂”世界的纯真景象,它暗示着要么他们没有预算聘请专业设计师(GSF 唱片是纽约的一个小厂牌),要么是乔过于颐指气使,要求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封面上。”
只能说作者的嘴真损吧,选都选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评价这个封面呢?这也是我在读这本书时常常边读边笑的原因。
回想起《伟大的唱片封面》立项于遥远的2021年——
那一年,玛丽莲-曼森被指控涉嫌性侵犯。
那一年,涅磐乐队著名专辑《Nevermind》封面上的婴儿起诉乐队对儿童进行性剥削,
那一年,大风Silent Rhapsody也才刚刚诞生。早在2022年,大风就已经自信满满地把这本书放到了新书书目里呈现到读者面前,当时也在唱片爱好者圈子里小小地出名了一下,以至于每次展会都会有书店唱片店的老板/各路文艺人士来问一句——“欸,你们那个唱片书呢?”
当然,不断跳票的理由从前辈留下的工程文件中依然可以发现蛛丝马迹。
正如前文所说,作者选择封面有一套自己的标准——意思是有些作品真的很冷门,冷门到只在乐迷小圈子里有自己的中文“昵称”,甚至在中文互联网上查无此人,但碍于出版规范,这些作品必须有一个中文名。
更别提这些自由的音乐人将自己的作品增删排列,发行了各种不同版本的专辑,其封面和名称都有微妙的差异,所谓的“首发年份”更是难以考证。所有这些繁杂的信息都需要一一核实,逼得我们的译者、审校和前代编辑直接客串版本学家,但愿最终呈现给各位读者的是一个精准、可靠的版本。
感谢和我们来回来去一轮轮地讨论耗费了无数心血的译者王宇鸥老师和音乐审校约翰柠檬老师!
另外,《伟大的唱片封面》封面的设计印装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毕竟是讲封面的书的封面,我们也不能掉链子对不对?光版本就制作了三个——
亚克力版/函套版/裸书版
彩色函套版,有精美函套,和巨幅海报赠送。
而成本高昂的美丽摆件亚克力版,摆在桌面上就是家中最靓的仔~
盯印中……对不起各位客户大佬我们不是故意跳票的实在是想法太多要求太高我们控制不住啊
印厂师傅调色的手何尝不是在演奏音乐
讲到这里,诸位读者应该能明白,为什么这样一本看起来简单的书却足足做了4年。不过最终,呈现的效果还是让人深感欣慰。
发布于:北京市景盛网-网上股票配资-炒股票加杠杆-炒股配资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